首页 >文明创建 >企业文化

03

2014-12

甘洒热血 青春无悔

新闻来源: 中铁四局集团物资工贸有限公司 浏览次数:日期:2014-12-03

我来自江南水乡一个比较富裕的小镇,记得1978年12月28日高中毕业抱着对父辈铁路建设者的崇敬,和对流动性单位能走遍四方的美好憧憬,报名参加了四局知青队。

参加工作的情景至今30多年过去了依旧历历在目,从小镇出发经过了一天一夜的转折火车终于到了安徽淮南,随着火车渐渐往北,民房越来越显得简陋,父亲在身边不停的问我的感想,我想他是在担心我会不会后悔当初的选择。到了三处机关我以为到了目的地,一排排尚在建设的小红砖房子在我眼中觉得很陌生,心想竟然还有外墙不抹灰的房子,可父亲告诉我这仅仅是到了机关,到知青队还要过淮河,那会交通很不方便,只能座顺便去三段拉货大卡车才能到目的地,车队的同志说今天没车去三段,要等第二天,就这样在机关招待所住了一晚,第二天一早坐了去给三段拉沙子的翻斗车,带着我一路颠簸二个多小时才到了古沟三段段部,因知青队的房子还在建设,暂时设在段部,段部的房子相比处机关而言简陋很多,油毛毡的房顶,窗户没有玻璃用塑料布糊住的,周围老百姓都住着矮小的土坯房,我们一共300多个知青,段部给腾出了几间房子,每间房子里要住40多个人,用木桩子打在泥里上面铺上一块块木板就是床了,因为实在人多不可能每人一张床就睡起了大通铺,那会的年轻人没什么多的行李,除了铺盖卷和一些简单的换洗衣服洗漱用品就没有其他的东西了。接待我的是一个30岁左右姓高的指导员,还有好几个比我早到几天的知青,虽然偏僻荒凉的淮北农村和简陋的房屋让我感受到现实和想象相差甚远,可指导员和同伴的热情让我不安的心一下子感受到了家的温暖,第一年的春节我们就在段部度过的,年三十晚上我们几个用面粉放在锅里炒熟了放糖用开水冲泡,那个香味啊我至今难忘。

经过二天的培训,接下来的生活便是每天和工人一起上工地做一些简单的辅助性的工作,在段部大概住了三个月左右我们300多个知青搬到了建设好的知青队,知青队离段部大约4公里的路程,更加的偏僻四周没有房屋,想买点日用品、给家寄信都要托队部食堂的采购员去几公里外集市上买菜捎回来或投递到信箱里,整个知青队是用铁丝网做围起来的,大门正中间是个球场,正对着大门的是队部办公室,左面是卫生室、招待所、及四排女知青宿舍,右面是食堂、锅炉房和澡堂,还有四排男知青宿舍,好在虽然依旧是木桩做的床架但不用睡大通铺了。没有自来水,每天的生活用水就靠一口深井,每天收工吃过饭最热闹的就属井边上排队打水说说笑笑的男男女女了。

我们的工作就是修建阜淮铁路潘集站,具体的工作挖土方、抬大框、打夯,卸车皮、填道渣。挖土方每天每人是1.2立方的指标,一个人是无法完成的,因为还要把挖出来的土方抬到路基上,一般是2个人一组,自愿组合,随着堆积的路基越来越高,土方的坑越挖越深,手上的血泡慢慢变成了老茧,抬筐越来越吃力,肩膀上扁担磨得多了久了渐渐厚实了不觉得疼了,机关领导可能是为了锻炼我们这批城里长大的孩子,没有配压路机,用长方形的石头四周绑上木棍,这样即变成了打夯的工具,挖好的基坑经过一场暴雨常常出现塌方,没有抽水机,大家都不分男女、不分季节的主动跳入基坑贡献出自己的脸盆一盆一盆的往外传。那会晚上开会学习是平常事,基本都是大干活动的宣传和宣誓,681工地是潘集车站区间,记得最深的是宣誓大会上男工四班一个地方口音很重的男知青的一句话现在犹如耳边:我们男工四班全体知青,拼死拼活也要拿下681工地。

在我看来最难的要数卸车皮了,一专列的袋装水泥或者石渣、沙子,力气大的一个人夹一包水泥就走,而我长的比较瘦小,二个人抬一包都显得吃力,卸沙子还好,只要顺着往下推,遇到卸道渣就痛苦了,铁锹不能一下子铲下去,每次卸车都是几个人自愿组成一个小组承包一个车皮,虽然弱小,但深怕拖大家的后腿,总是拼命的不敢歇气的往下铲,最感动的是宋海燕和徐永红总是把我和她们俩归在一个组,帮体弱的我分担指标。一到冬天淮河以北的天气实在是冷,穿着发的厚厚的棉大衣可站在路基上西北风吹着依然感觉像没穿衣服一样,只有不停的干活才能使自己身体热起来,681工地离知青队队部大概有2公里的样子,下雨天路基上行走艰难,穿着发的最小号的雨靴,套在脚上依然像苍蝇套豆壳一样在里面晃荡,尚未夯实的泥巴沾在雨鞋上重的提不起来,每每走到宿舍脚后跟已经磨起了大泡。如果分在搞车站房建的女工是最开心的了,男孩子们砌砖,女孩子只需要在下面帮拌灰浆,没有任务指标,男女搭配着干活,很多情窦初开的男女在劳动的过程中产生了爱慕之情。一到夏天油毛毡的房顶整个屋子像是一个大烤箱,热的透不过气来,四周是农田蚊子多的吓人,晚上虽然很热可也只能躲在蚊帐里面不停的扇着芭蕉扇。夏天遇到强台风暴雨经常造成宿舍进水,地上的盆都飘起来了,记得有一年的冬天深夜刮大风,把油毛毡房屋的屋顶都掀起来了,大伙只能到隔壁的宿舍挤着熬到天亮。

虽然工作辛苦,生活艰苦,可我们的业余文化生活还是多姿多彩的,一天工作下来哪怕再累,回到宿舍都争着去澡堂洗澡,换上一套自己认为最光鲜的衣服,吃完饭只要队部不开会都三三二二的走出大门,在铁丝网外面的乡间小道上,有的吹口琴、笛子,唱歌,有的在球场打球。有个外号叫范嘎子的男知青笛子吹的很专业,优美的曲子声常常是大伙业余文化享受。段部会隔一段时间请机关电影队来放一场电影,这对大伙来说是最开心的事情了,得到消息的前一晚大伙就开始激动了,第二天收工后早早的就把凳子放在球场占位,这时的人们早已把一天的疲劳抛在脑后。附近的潘集煤矿离我们大概有6公里的路程,每逢大礼拜只要听说煤矿有电影,很多人都会自行组团往返步行二个多小时的路程去观看。我应该在知青里面年龄算小了,刚到单位不会洗被子、缝被子,不会收拾自己的行装,都是大伙帮忙。记得有一次探亲回家,等我回来一看被子床单都是住对床的林红帮我洗的干干净净。在知青队不管谁生病了,大家都会主动承担起照顾的义务。

三年的知青生涯,对人的一生来说是短暂的,我们的青春年华在憧憬未来中经受着艰苦的磨砺。我们的知青岁月,可以用青春无悔来定义,尽管这个经历会被自己的孩子,80后们听起来觉得是天方夜谭,但那确实就是真实的自我,那个有着时代烙印的自我。而今我和我当年的知青们都已年过五旬。尽管岁月在荏苒中流逝,而记忆的长河却总也不会干涸,三十多年过去了,我时常怀念那难忘的岁月,追忆那眷恋的山乡村野。我想对于每一个曾经一起奋战在阜淮线潘集站工地的知青们来说,那都是一笔财富。年少的我们学会了包容、明白了责任,懂得了奉献,可以自豪的说,我们无愧于时代!

信息录入:    责任编辑:汤剑丽

推荐阅读